一、马六甲畔的军演:特殊节点的 “安全之约”
2025 年 10 月中下旬,中国与马来西亚军队将在马来西亚及附近海域,开启 “和平友谊 - 2025” 联合演习。此次联演以 “人道主义救援减灾与海上安全” 为核心,不仅派出多军兵种开展实兵演练,更邀请所有东盟国家派员观摩 —— 这场系列联演的第六次亮相,恰踩在东南亚安全矛盾的关键点上。
上半年,马六甲海峡海盗案件激增至 80 起,占亚洲总量 84%,较去年暴涨 4 倍;同期美国对东南亚人道主义援助收缩,导致该地区出现 4% 援助缺口,缅甸、柬埔寨灾后救援能力告急。在此背景下,演习早已超越单纯军事合作,成为中马及东盟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 “集体行动”。
二、六年进化:从 “双边试水” 到 “多边观摩”
“和平友谊” 系列的成长轨迹,藏着中东南亚安全合作的逻辑:2014 年首次桌面推演,仅局限于反恐情报交流;2015 年升级为实兵演练,中方派舰艇与陆战队员参与;2018 年泰国加入,形成中马泰 “小多边” 格局;2023 年扩至六国参演,新增疫情防控、灾害医疗救援科目。
如今第六次联演虽回归中马双边主力,但 “东盟观摩” 的设计暗藏巧思:既保留中马合作深度,又给东盟各国熟悉中国军队运作的窗口,尊重其 “中心地位”。前五次演习已推动中与东盟签署 12 项军事协议,涵盖海上搜救热线、灾害情报共享等务实机制,为此次联演打下基础。
三、课题直击痛点:东南亚的非传统安全焦虑
演习课题精准戳中区域软肋:东南亚每年因台风、洪水损失超百亿美元,美国援助收缩后,救援体系更显脆弱;马六甲海峡承担全球 1/3 海运贸易,却因东盟 “不干涉内政” 原则,难以形成联合反海盗力量。
此次演练的 “联合反海盗登船”“海上伤员转运” 等科目,正是针对性设计:中方两栖攻击舰可快速投送救援力量,马方濒海任务舰擅长浅水区巡逻,二者互补形成高效防护网。更关键的是,演习呼应了东盟对 “安全自主” 的追求 —— 美国 “印太战略 2.0” 试图将其卷入阵营对抗,而 “和平友谊” 坚持 “不针对第三方、不附加条件”,与中国对东南亚 70 亿美元合作项目(6 成聚焦基建与安全)的理念一致,成为东盟对冲大国博弈的选择。
四、三方算盘:中马与东盟的利益契合
演习的推进,源于三方诉求的共振:对马来西亚而言,作为东道国,借中国力量提升安全能力,同时以 “东盟协调国” 身份串联区域合作 —— 此前中马发布《构建高水平中马命运共同体声明》,演习正是落地举措,筹备期马来西亚海事执法局还首访中国三亚,达成联合执法共识。对中国而言,这是 “全球安全倡议” 的实践:不搞军事同盟,聚焦非传统安全这一 “最大公约数”,通过低敏感合作积累互信。2015-2022 年中国对东南亚安全合作援助超 160 亿美元,“发展 + 安全” 双轨模式,让区域民众对华好感度超美国。对东盟其他国家,观摩是 “低成本获安全红利”:菲律宾、越南虽与中国有海域争议,但急需反海盗、灾害救援合作。2025 年台风 “海燕” 过境时,中国军队医疗船 72 小时抵达菲律宾灾区,这样的响应能力让东盟认可。
五、破局与局限:东南亚安全的未来
演习为区域安全提供破局思路:绕开领土争议等敏感议题,以非传统安全为 “公约数”,化解东盟内部分歧与外部干扰。但局限也明显:东盟仅观摩未参与,部分国家仍存顾虑;中国对东南亚安全援助从 2015 年 90 亿美元降至 2022 年 30 亿美元,资金可持续性存疑;美国正通过 1.7 亿美元菲律宾灾害援助等手段,试图重塑影响力。
长远看,“和平友谊” 的方向清晰:未来或推动反海盗、灾害救援科目常态化,吸纳更多东盟国家参与,构建 “军警联动” 网络。这种 “小步快跑、务实推进” 的模式,或许是打破东南亚安全困局的关键。
结语:“共担” 才是安全的核心
中马军舰在马六甲并肩航行,士兵联合搭建医疗站、演练反海盗 ——“和平友谊” 的意义,远不止军事合作。在单边主义抬头的当下,东南亚需要的不是 “选边站”,而是 “一起干”;不是军事集团对抗,而是命运与共的担当。
这场演习是东南亚安全重构的一小步,但它践行的 “共担、共享、共赢” 安全观,比任何同盟宣言都更能照亮和平前路。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股市杠杆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