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法律的骨架,从来不是铁板一块。2025年6月27日,最高法院落下的一槌,就如同一场无声却震彻全国的地震,它悄然重塑了联邦法律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的落地方式,震波直抵一个长久以来被视为“当然”的原则:出生公民权。
这一槌的落点,异常精准:联邦地区法官手里那柄曾被视为“紧急制动”的尚方宝剑——全国禁令,被生生折断了。过去数十年,无论移民政策还是堕胎法规,只要总统签个字,反对者只需找到一个同情的联邦法官,就能拿到一道覆盖全国的禁令,让白宫的政令瞬间变废纸。如今,这扇“一键停止”的门被焊死了。
由六名保守派大法官组成的多数派以6比3的投票结果,精准地拆除了这个“紧急制动”装置。今后,法官的权力被限定在诉讼发起者和其辖区内。打个比方,一项政策可以在起诉它的22个州内被锁死,但在隔壁未提出异议的州,却能畅行无阻,照常推行。
特朗普随即在社交媒体上笑逐颜开,高呼“我们赢了!”移民团体则惊呼“混乱、不公、恐惧降临”。这场胜利,是他第一任期埋下的深谋远虑的伏笔:通过成功提名三位保守派大法官,他彻底翻转了最高法院的权力天平,也为挑战美国宪法那条最吸引人的规定——出生公民权,铺平了道路。
那条规定,就是神圣的第十四修正案:“凡在美国出生或归化并受其管辖者,均为美国公民。”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,吸引着世界各地怀揣梦想的人们前来。而这股人潮里,最庞大的队伍并非遥远的大国,恰恰是美国的近邻——墨西哥。
他们中,有人凭借相对优渥的经济条件,搭乘航班直奔南加州的高档私立医院。有人囊中羞涩,只得冒着生命危险,采取极端方式穿越边境线,只为让孩子拿到那张价值连城的美国出生证明。这些孩子,在保守派的语境里,被毫不客气地贴上了一个带有贬义的标签:“锚定婴儿”(Anchorbaby)。
“锚定婴儿”,顾名思义,就像一只小小的船锚,一旦在美国社会抛下,未来可能将3到8名亲属通过各种方式陆续“锚”过来,也就是常说的“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”。墨西哥人浓厚的家庭观念和相对较高的生育率,加上他们普遍展现出的勤恳工作态度,使得这种“拖家带口”的现象在美国社会愈发普遍。
正是这种“锚定效应”的担忧,成为了特朗普政府力推废除出生公民权政策的核心弹药和主要理由。在他们看来,这种基于出生的自动公民权,是对现有移民体系的滥用,是对美国国家资源和族群构成的潜在威胁。
于是,2025年1月20日,特朗普重返白宫第一天,便祭出重磅狠招:签署一道行政令,宣称非法移民、持旅游签证、学生签证及工作签证者在美国生下的孩子,将不再自动获得美国国籍。据官方估计,此令一下,每年将有超过十五万新生儿,从此与梦寐以求的美国公民身份无缘。
行政令墨迹未干,法律战火速点燃。华盛顿州和马里兰州等地的联邦法官迅速出手,以临时限制令冻结了这一政策在他们管辖范围内的执行,理由是此举违背了美国“基于出生的公民权历史”的法律传统,也与最高法院1898年的一个支持出生公民权的判例相悖。
在最高法院那记关键裁决尚未落下之前,正是这些由下级联邦法院发出的“全国禁令”,让特朗普的政策像被按了暂停键,虽然争议巨大,但在法律层面暂时未能全面铺开。然而,当最高法院为“全国禁令”套上枷锁,战局瞬间天翻地覆。
法律的统一性像被一块巨石砸碎,取而代之的,是一幅支离破碎、边界模糊的权利地图。在这里,一项政策被禁止。走到隔壁,它却畅通无阻。曾经适用于全美的法律原则,现在可能只在特定的州或特定的区域有效,法律的确定性荡然无存。
这一纸裁决,并未就此终结围绕移民和公民权的纷争,它只是粗暴地将战场从华盛顿特区,下放到了美国广袤的土地上,每一个州都可能成为新的交锋前线。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内部分裂,也因此变得愈发清晰可见。
民主党主导的“蓝州”与共和党掌控的“红州”,在移民和出生公民权问题上本就立场迥异、互不相让,如今更是形成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。前者坚决捍卫既有的出生公民权原则,后者则大多站在废除或限制的一边。
这种法律和政策层面的分裂,必然会深刻影响人的流向。那些渴望孩子获得公民身份的非法移民,未来或许会像候鸟一样,精准地飞往那些在法律上相对宽松、愿意为他们提供避风港的“蓝州”去完成生产,形成一种新的“人口迁徙”模式。
“蓝州”尤其是一些左倾的民主党人,他们接纳非法移民的立场,根源复杂,既有意识形态的考量,也有现实需求的驱动。一部分激进的左派信奉“种族偿还”理论,认为美国本身就是建立在对原住民土地掠夺之上的“非法移民”产物,因此没有道德资格拒绝后来的闯入者。
而从更现实的层面看,美国社会底层确实需要海量廉价劳动力,去从事那些本土白人不愿碰的脏活累活——比如在烈日下为房屋铺设瓦片,或是在深夜疏通堵塞的下水道,甚至是在农场弯腰采摘蔬果。非法移民,甚至包括其中未成年、稚嫩的童工,恰好填补了这些劳动力市场的巨大窟窿。
然而,特朗普的新政策也甩出了一个极端棘手的伦理和后勤难题:那些无法获得公民身份的婴儿,他们被剥夺了美国国籍,却又身在美国本土,该何去何从?特朗普政府曾考虑过一种方案:被驱逐的非法移民父母可以选择带走孩子,否则孩子将被送进美国的福利院。
这一方案立刻招致了坚定支持特朗普的MAGA阵营的白眼和质疑:为什么美国纳税人的血汗钱,要去供养那些被视为“入侵者”的非法移民的孩子?他们认为这不公平,也不符合“美国优先”的原则。
如果连美国的福利院都不愿接纳,难道要直接将被剥夺国籍的婴儿“驱逐出境”?特朗普曾有过将成年非法移民,特别是那些有犯罪记录者,遣送到南苏丹这类战乱贫困国家的操作,以此作为威慑。
但想象一下,将一个尚在襁褓之中、毫无辨别能力、完全依赖他人照料的婴儿,送往那样的地方,无论从最基本的法律程序还是从最朴素的人道角度看,都显得异常魔幻、难以置信,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曾几何时,赴美生子在南加州一带是一门公开且兴旺的产业。数百家月子中心应运而生,从简陋的民房到高档公寓,产业链条完整,甚至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明星前来效仿。私立医院为了营收目的,对前来生产的产妇身份背景往往不加深究,几乎是来者不拒。
无论是合法移民、非法居留者还是通过各种途径偷渡入境者,只要能踩上美国的土地,成功诞下新生儿,一张盖着美利坚合众国国徽的美国护照,似乎就是探囊取物、唾手可得的自然结果。这一切,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被视为一种可以操作的“常识”或“灰色地带”。
如今,时移世易,法律的基石正在松动,曾经的“常识”正在变成一场高风险的赌局。对于那些持有旅游签证,希望借“赴美生子”实现人生跳跃的家庭而言,政策的“卡脖子”风险正急剧升高,海关的审查也变得越来越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筛子,随时可能拦截那些目的不纯的入境者。
而对于那些原本就挣扎在社会底层、生活拮据的非法移民,他们渴望通过新生的孩子获得一个改变命运的契机,曾经触手可及的“美国梦”,现在却被一道道无形的州界线切割得支离破碎,只在某些特定区域才可能实现。
想让孩子拥有美国身份,未来可能不仅需要足够的金钱、合法的身份和可靠的门路,更关键、更具有决定性的一步是,你得选对一个州!这场围绕婴儿国籍的激烈争夺和法律游戏,最终将美国这片土地变成了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法律与社会实验场。而这场前所未有的实验,将把这个国家推向何方,此刻无人知晓,所有人都只能屏息以待。
股市杠杆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