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上对唐高祖李渊的评价往往有失偏颇,很多人认为他昏庸无能,认为唐朝的建立主要依靠其子李世民的才能,还说他压制人才,最终酿成玄武门之变。但真实的李渊果真如此不堪吗?让我们拨开历史迷雾,重新认识这位开国君主。
事实上,李渊早就有改朝换代的雄心壮志,只是当时形势所迫,不得不隐忍待发。从他为儿子们取的名字就能看出端倪——每个名字都暗含深意,彰显着不凡的抱负。比如长子建成寓意建立新朝,次子世民寄托济世安民的期望,这些名字背后,都藏着李渊的政治理想。
李渊出身显赫,祖上是西凉开国君主,自幼接受良好教育。在隋朝为官时深得隋文帝信任,曾随驾征讨高句丽立下战功,被委以郡守重任。隋末天下大乱时,他在太原任职,虽看出隋朝气数已尽,却迟迟未敢轻举妄动。这时,年轻的李世民展现出过人胆识,暗中结交豪杰,为起兵做准备。
展开剩余64%起初李渊确实犹豫不决,甚至想将儿子送官治罪。但深思熟虑后,他采纳了李世民的建议。为确保后方安全,他先与突厥结盟,又打出尊隋旗号,拥立隋炀帝之孙为帝,使起义名正言顺。在李世民指挥下,他们很快平定各方势力,最终逼迫隋恭帝禅位,建立唐朝。
李渊为长子取名建成,建指建立朝纲,成含成就之意,足见对其寄予厚望。次子世民之名更有典故:一位相士见到幼年李世民,预言其有济世之才。为避人耳目,李渊处死了相士,却将预言融入儿子名字,希望他辅佐兄长治国。谁料李世民最终以帝王之姿开创了贞观之治。
三子李玄霸(演义中李元霸原型)的名字充满豪迈之气,玄有第一之意,寄托了父亲望其成为盖世猛将的期待。四子李元吉等元字辈的名字,则饱含平安吉祥的祝愿。可惜身在帝王家,这些美好愿望终究难逃权力斗争的宿命。
作为开国之君,李渊的功绩不应被低估。只是次子李世民太过耀眼,加之坚持立长传统不立世民为太子,使他饱受后世诟病。但我们要理解,在当时礼法森严的环境下,李渊的选择有其不得已之处。历史评价应当客观全面,既看到他的局限,也要承认其开创大唐基业的功勋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市杠杆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